首页 资讯 正文

海口:“琼山福稻”香

体育正文 55 0

海口:“琼山福稻”香

海口:“琼山福稻”香

海洋的神奇(shénqí)与生俱来,它孕育(yùnyù)生命、联通世界,展现波澜壮阔的自然(zìrán)之美。作为海洋大省,海南提出向海而兴、向海图强,并在(zài)构建深海产业体系、保护海洋生态(shēngtài)环境等方面(fāngmiàn)持续发力,丰收的海洋牧场、精致的海上民宿、绮丽的海底“森林”……一处处新景观点亮我们走向深蓝的梦想,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和全国海洋宣传日,本期《海南周刊》封面带您走近3个人物,了解他们研究海洋、保护海洋生态的故事(gùshì)。

海南大学海洋生物与水产(shuǐchǎn)学院副院长许强:向海探路建“粮仓”

■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(jìzhě) 黄婷

“海洋(hǎiyáng)牧场,通俗来说就是(jiùshì)在特定海域(hǎiyù)里,有计划地放养和科学管理(kēxuéguǎnlǐ)鱼虾贝藻……”近日,在海南大学海洋生物与水产学院的一堂专业课上,副(fù)院长、教授许强站在讲台上,手指屏幕上的蔚蓝“牧场”,向学生们讲解。许强带领团队长期专注研究海洋牧场建设,在花刺参增养殖技术研究等领域颇有建树。

许强在海上(hǎishàng)工作。受访者提供

2011年,海南大学与三亚蜈支洲岛旅游区携手(xiéshǒu)启动建设我国首个热带海洋牧场项目。许强2016年入(niánrù)职海大后,加入该项目,在海洋生态修复、资源恢复(huīfù)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。

“项目的核心理念是‘为鱼类(yúlèi)盖房子’。”许强介绍,环海南岛海域水深(shuǐshēn)变化剧烈、岛礁星罗棋布(xīngluóqíbù),他们没有照搬北方海域人工筑礁模式,而是因“海”制宜进行设计。

该团队将目光聚焦于大水深海域浮性鱼礁的(de)设计,创造性地在(zài)传统人工鱼礁区上方水体加挂浮鱼礁,为(wèi)中上层的鱼类提供了新的栖息空间。

“鱼礁设计好后(hǎohòu),投放安装也不容易,晕船几乎是每位科研人员的‘必修课’。”许强坦言(tǎnyán),海南夏秋季节多台风,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(fēngbào)就可能摧毁(cuīhuǐ)数月精心搭建的设施。依托海南大学及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(guójiā)重点实验室的科研力量,团队持续攻关,提升了人工礁体的技术韧性。

令人惊喜的(de)是,人工礁体投放仅4个月后,工作人员(gōngzuòrényuán)就在相关海域观测到了珊瑚自然生长的迹象。随之而来的是鱼类资源的增加——资源量增加了30%以上,种类(zhǒnglèi)已达200多种。

除了生态修复,热带海洋牧场也(yě)要兼顾经济效益。许强将目光投向了敌害少(shǎo)、经济价值高且具有生态修复功能的热带海珍品——花刺参。为了提高花刺参的成活率,许强带领团队成员在相关海域(hǎiyù)和实验室之间奔波(bēnbō),有时在海边一住就是半个月。

2020年前后的(de)一天,许强下潜至海底,看到首批底播(dǐbō)(投放于海底)的海参从原来的5厘米(重3克)长到20多厘米(重100多克)时(shí),十分兴奋,“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健康长大了,很开心”。

从2021年起,许强主持(zhǔchí)海南省重点研发专项课题:热带海洋牧场花刺参底播增殖技术研究。他带领团队攻关,突破多项苗种长途运输与(yǔ)底播增殖的关键技术。截至目前,该团队已(yǐ)在蜈支洲岛周边(zhōubiān)海域底播15万头花刺参苗,其中最大的海参已经长到两斤多重,有力证明了热带海洋牧场海参规模化增养殖(yǎngzhí)的可行性。

许强团队深知健康、可持续发展渔业需要社区(shèqū)居民(渔民)的(de)参与。在一些岛礁(dǎojiāo)区域,团队聚焦“资源(zīyuán)养护”,探索“社区共管”新模式——与岛礁居民紧密合作,将海洋保护理念和资源增殖技术传授给他们,引导他们从过去的“只取不养”转向“取之有道,有增有护”,通过转变渔业生产方式(shēngchǎnfāngshì),守护蓝色海洋。

与此同时,2022年,许强作为首席科学家牵头实施“十四五”国家重点研发计划“南海海洋牧场构建与生态(shēngtài)农牧化开发新模式”项目,联合10家涉海单位(dānwèi),为南海不同水深、不同底质(dǐzhì)、不同生态特征的海域“量身定制”海洋牧场发展模式,以期将相关(xiāngguān)技术系统化(xìtǒnghuà)、标准化,并实现推广示范。

从鱼礁(yújiāo)设计到花(huā)刺参繁育,这位“护海人”在蔚蓝画卷上精心描绘耕海牧渔、建设“蓝色粮仓”的梦想。

三亚蜈支洲岛旅游区海洋部(bù)经理王丰国:海底“绣花”种珊瑚

■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艳(lǐyàn)玫

6月5日,三亚蜈支洲岛旅游区的(de)海面上,熙熙攘攘的游客在教练员的带领下,缓缓下潜去探索(tànsuǒ)美丽的海底世界。人群中,王丰国背着装备(zhuāngbèi)、带着工具,潜入海中。与其他人观光游览不同,他下海带着任务——去看看(kànkàn)海底新种植的珊瑚长得如何。

王丰国(wángfēngguó)清理海洋牧场渔网垃圾。受访者提供

皮肤黝黑、身材健硕的(de)(de)王丰国,是蜈支洲岛旅游区海洋部经理,也是这片(zhèpiàn)海域(hǎiyù)的“农夫”,13年来在海底种植希望,在潮汐间守护新生。他用双手和汗水,在海底种出了一片“热带雨林”,让游客可以看见美丽的珊瑚和鱼群。

2006年,王丰国与海南结缘(jiéyuán),凭借在部队掌握的潜水技术,他入职蜈支洲岛旅游区成为一名潜水教练。彼时,景区周边海域(hǎiyù)的珊瑚礁(shānhújiāo)因多年来人类直接或间接(jiànjiē)的影响,出现衰退的情况。海洋生物学家将珊瑚礁称为“海中的热带森林”,因为珊瑚礁以不到千分之二的覆盖面积,为近30%的海洋鱼类提供了生活的家园(jiāyuán)。

2011年,蜈支洲岛旅游区启动建设中国第一个(dìyígè)热带海洋牧场项目(xiàngmù),王丰国参与其中,开始从事“在海底种珊瑚”这项虽(suī)辛苦但很有成就感的(de)工作。“种珊瑚跟在陆地上植树造林相似,但操作起来难百倍,对体力和技术要求很高。”王丰国说。

刚开始,没有经验(jīngyàn)和技术(jìshù)的(de)他,虚心向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专家请教,学习水下胶固定(gùdìng)、移植钉固定等技术。首批种植的珊瑚断枝,给王丰国“上了一课(yīkè)”。“钉子打得太浅,胶水没干就下海,珊瑚能活才怪。”面对(miànduì)失败,他没有气馁,而是仔细回想操作过程,总结失败原因,并记录下来。在实践中攒下的经验,成为他的种植技术宝典。

在海底种珊瑚,得下绣花功夫。水面下,王丰国咬着呼吸管,手指在礁石(jiāoshí)、珊瑚间(jiān)活动,胶水如(rú)丝线,钉子似银针,将破碎的珊瑚“缝补”成片片生机(shēngjī)。浪头拍来,咸涩的海水灌进(guànjìn)面镜,他被呛得咳嗽,仍死死护住怀里的珊瑚苗。“绣花讲究慢、细、稳,种珊瑚也是,‘一针一线’都是对生命的敬畏。”王丰国说。

种珊瑚考验技术,也考验耐心和(hé)体力。每次下潜,王丰国需先清理礁石上的藻类,再将珊瑚断枝固定在(zài)基座上,为了不破坏珊瑚丛,作业时他的身体需保持斜(xié)倒立的姿势,一趟下来精疲力尽。“人体在水里难以固定,一个涌浪过来,我们可能会被推至(tuīzhì)2米(mǐ)甚至3米远的地方,在水下待4个多小时,比跑十公里还累。”王丰国说。

据统计,该项目累计(lěijì)投放8万余空立方的人工鱼礁和船礁,这些设施成为鱼类的产卵场和栖息地;增殖放流(fàngliú)各类鱼苗超百万尾,有效补充了渔业资源;移植6.6万余株(wànyúzhū)珊瑚,修复面积约6.1万平方米,使珊瑚覆盖率达37.08%,渔业资源增长(zēngzhǎng)2倍以上,人工鱼礁区(qū)渔业资源比周围区域(qūyù)高出5倍以上。周边海洋生态环境显著改善,海豚、斑海豹、黑鳍鲨、巨型野生石斑鱼等海洋生物频频造访。

“巨型石斑鱼等珍稀物种的出现,从侧面证明了(le)海洋(hǎiyáng)牧场建设对海洋生态的修复成效,也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。”王丰国说。

如今,在蜈支洲岛(wúzhīzhōudǎo)旅游区,种珊瑚已从专业行动变为全民参与的(de)生态体验。从2013年(nián)起,景区累计组织游客种植珊瑚超过3万株。“市民游客参与种珊瑚活动,让更多人了解了保护珊瑚的价值和意义,有助于保护珊瑚、保护海洋生态环境(shēngtàihuánjìng)。”王丰国说。

14年前,王丰国开启(kāiqǐ)了在海底(hǎidǐ)种珊瑚的旅程,如今,数万平方米的“海底森林”正随(zhèngsuí)海浪轻轻摇曳。从“门外汉”到“珊瑚匠人”,他用(yòng)双脚丈量海底,用双手雕刻时光,让一片片珊瑚礁给海洋带来生机与活力。

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石斑鱼繁育及(jí)养殖技术专家符书源:“海中(zhōng)玫瑰”岸上安家

■ 海南日报全(quán)媒体记者 张期望

一条鱼与人的缘分,可以持续一辈子(yībèizi)。

“我小时候就喜欢(xǐhuān)养殖,除了帮父亲养鱼,也喜欢跟伙伴们去河里、海边抓鱼。”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(kēxuéyuàn)石斑鱼繁育及养殖技术专家符书源是一位“80后”,从小在海边长大。近年来,他(tā)潜心研究东星斑繁育和养殖技术,并形成一系列重要(zhòngyào)成果。从在家养鱼,到(dào)帮助农户高效科学养鱼,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“养鱼达人”。

符书源(fúshūyuán)查看东星斑苗。

符书源老家在(zài)(zài)海南临高县金牌港附近,当地盛产海鲜,但他(tā)养(yǎng)鱼却是从淡水鱼开始的。“我们家门口就有一口小池塘,父亲在里面养淡水鱼,我帮他打下手,有时,我们也去海里抓鱼摸蟹。”他说,自己从小便对鱼类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。

1998年,符书源(fúshūyuán)考入厦门水产学院(今属集美大学),开始在大学校园与鱼打交道(dǎjiāodào)。4年间,从清洗水池、维护(wéihù)设备、培养饵料,到开展日常养殖试验,他一边学习理论知识,一边积累鱼类育苗和养殖经验。2002年大学毕业(dàxuébìyè)后,符书源成为海南省水产研究所(海南省海洋与渔业(yúyè)科学院前身)的一名研究人员。几年后,他考取了(le)海南大学海洋生物与水产学院的研究生,开始研究东星斑。

野生东星斑是生活在珊瑚礁中的(de)鱼类,这种珍稀海鱼身上点(diǎn)缀着很多白花(báihuā)点,宛如夜空中的星辰,由此得名“星斑”。“东”字则(zé)指明了它的产地之一——中国东沙群岛。因色彩艳丽,东星斑还被誉为“海中玫瑰”。

“人工养殖东星斑,首先要在人工育苗方面进行突破。”2009年,符书源(fúshūyuán)开始带领团队承担(chéngdān)东星斑人工繁育技术研究项目。“珊瑚礁海域(hǎiyù)的(de)水质是比较稳定的,所以东星斑的生活(shēnghuó)习性、营养需求与近岸的底栖礁岩类石斑鱼不同。这种不同给我们的繁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。”符书源介绍,他带着团队成员调整优化水质,探索人工繁育技术,最终成功(chénggōng)培育出第一批优质东星斑苗。

孵化出鱼苗,并不代表养殖就一定(yídìng)能成功。在开展(kāizhǎn)养殖科研试验的过程中,符书源和团队成员日夜蹲守在基地,收集试验材料,调整试验条件,记录试验结果。他发现,东星斑(bān)(bān)对养殖池水质有比较高的要求,此外,水深及水流速度对东星斑存活也有一定影响。

“水太深,不仅增加养殖成本,也会对养殖池的(de)水质保持产生(chǎnshēng)影响,进而影响东星斑的存活率(cúnhuólǜ)和生长速度。”通过反复试验,符书源总结出规律:养殖池水深80厘米左右是最优的,有利于保持鱼群的活跃度(huóyuèdù),提高存活率。

符书源参与编制的《东星斑(豹纹鳃棘鲈)全(quán)产业链标准体系》即将发布,该标准体系发布后,将为东星斑养殖提供标准,也将为海南海水鱼养殖“往岸上走、工厂化(gōngchǎnghuà)运行”提供技术(jìshù)参考。

十多年研究东星斑,符书源取得了(le)一系列成果,他(tā)先后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12项,发表论文50余篇(yúpiān),出版(chūbǎn)专著(zhuānzhù)3部,成功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10余项。目前,他正带领团队结合传统育种和分子辅助育种技术手段(shǒuduàn),对东星斑关键基因进行开发和挖掘,以培育东星斑新品系,让这朵“海中玫瑰”绽放更加鲜艳的花朵,推动海南海水养殖产业加快发展。“我们研究海水养殖,不能只盯着‘高大上’的科技手段,也要深刻理解一条鱼的需求,如何让它吃好、喝好、活好(huóhǎo),这同样重要(zhòngyào)。”

“一辈子能把一条(yītiáo)鱼养好,能把一条鱼研究透,就很满足了。”符书源笑着说(shuō),希望通过(tōngguò)自己的努力,给海南海水养殖行业提供更多科技产品,帮助更多东星斑养殖户增加收入。

海口:“琼山福稻”香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